北京体育大学黄亚玲教授、苏州大学戴俭慧教授来我院讲学
时间:2025-04-25 10:10:00
2025年4月24日,体育学院分别邀请了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导师黄亚玲教授、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戴俭慧教授来我校开展学术交流。体育学院部分教师、在校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由体育学院院长敬龙军教授主持。
敬龙军院长主持讲座
黄亚玲教授作了题为《奥林匹克拥抱人工智能:愿景 突破 风险》的学术报告,阐明了国际奥委会出台人工智能议程的背景、奥林匹克拥抱人工智能的愿景和奥林匹克拥抱人工智能的突破及其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黄亚玲教授指出,自18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完成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化时代三次科学与技术的飞跃,而今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被誉为是第四次科学技术革命。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突破为本轮科技革命开辟了截然不同的发展场域。会议探讨奥林匹克的发展脉络,并围绕国际奥委会出台人工智能议程的背景、愿景、突破及对我国体育发展的启示为基本框架。黄亚玲教授表示:“尽管,《议程》为框架性的,但特别强调要以奥林匹克一以贯之的卓越、尊重和友谊的奥林匹克价值观为基础,突出人本性——运动员为本,一贯性——提升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性,共享性——“大家庭”利益相关者共同面对人工智能的机遇与挑战。”黄亚玲教授认为,奥林匹克拥抱人工智能的突破体现在直播转播、提升竞技能力、信息咨询服务、辅助解说、裁判精准计算、赛时安保管理的“九大突破上”。同时,提出在突破的基础上,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如奥运会是否守住人类对自身挑战的崇高目标、奥运会是否会分裂成为不同的运动员阶层、基因技术是否造成基因特权的垄断、国际奥委会如何预防”生物技术+AI”的风险等。黄亚玲教授认为,奥林匹克拥抱人工智能对我国体育发展具有以下启示:重视运动员的保护;大力发展“间接助体”人工智能;营造风清气正的技术应用环境;提升体育人工智能国际话语权;适时制订适合我国的体育人工智能管理办法。
黄亚玲教授作学术报告
戴俭慧教授作题为《青年学者(学生)如何参与国际体育学术交流与合作活动》的学术报告,她首先从“参与国际体育学术交流与合作活动的重要性”入手,从自身经历和具体案例两个方面阐述了参与国际体育学术交流与合作活动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参与国际体育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途径,通过在国际健康社区基金会指导下开展学术和实践工作的案例中指出,青年学者可以通过申请国外访学、交流项目、加入国际学术组织、以及参加国际体育学术交流活动等方式来参与国际体育学术交流与合作;最后,戴俭慧教授提出提高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关键,即要具有国际视野与胸怀、要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要德才兼备。
戴俭慧教授作学术报告
讲座会结束后,体育学院院长敬龙军教授针对两位专家的精彩报告进行了总结。参会师生纷纷表示,两位专家的报告内容丰富,讲解深入浅出,大家均感到受益匪浅。
专家简介:
黄亚玲,博士,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体育大学“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主持与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重点、一般课题以及省部级以上课题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含文章)130余篇,获得部级以上学术奖励8项,专著与编著(包括教材)30部;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等荣誉28项。
戴俭慧,博士,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全球社区健康基金会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金砖国家体育运动科学学会理事、亚洲体育运动科学学会理事;担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分会常委等学术兼职,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通讯评审专家。研究方向为全民健身和体育社会学。先后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国家体育总局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等多项课题研究,出版了《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等多部学术专著,主编全国统编教材《体育社会组织建设与发展》《全民健身概论》等,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多次参与国内外各类学术组织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多次获省部级和市厅级优秀成果奖。
(一审:周福建;二审:蒋宏宇;三审:姚京成)